传承面食文化 传递温暖情怀——中餐专业刀削面考核圆满结束
白案之上,面团在掌心流转,削面刀如银燕掠空,麦香裹挟着热气升腾——近日,
山西新东方职校中餐专业刀削面阶段考核现场,一场兼具技艺比拼与文化传承的“盛宴”落下帷幕。令人振奋的是,全体学员以扎实的功底、规范的操作全员通过考核,用一碗碗筋道爽滑的刀削面,交出了对这项山西非遗技艺的初心答卷。
标准为尺,淬炼指尖功夫
刀削面作为山西面食的“活化石”,其制作标准向来严苛。此次考核从面团的软硬程度、醒面时间的把控,到削面时的站姿、手腕力度,再到面片的薄厚均匀度、长度与宽度比例,均以行业最高标准为标尺。考核现场,学员们凝神屏气,左手托面如托玉,右手执刀似疾风。面片在刀下“飞落”,落入沸水的瞬间激起玉花,出锅后配以精心调制的浇头,每一碗都达到“形似柳叶、薄如蝉翼、入口筋道”的要求。评委老师从“形、色、香、味、艺”五个维度逐项打分,最终全体学员均以优异成绩通过,展现出扎实的实操功底。
课堂深耕,让技艺扎根日常
全员通过考核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课堂打磨。在山西新东方的实操教室里,“以练代学”是不变的准则。清晨的面案前,学员们从揉面的基础手法练起,感受面粉与水的黄金配比;午后的灶台边,老师手把手纠正削面姿势,确保每一次下刀都精准有力。
“刚开始削面时,面片要么太厚断在锅里,要么太薄碎成渣,手腕都练得抬不起来。”一位学员笑着说,“但老师总说,刀削面的魂在‘功夫’里,现在每天练8小时,终于能让面片像‘跳舞’一样落入锅中。”正是这种沉浸式的课堂练习,让技艺从书本走进指尖,从理论化为肌肉记忆。
一碗面里,藏着文化的传承
刀削面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味觉。在山西新东方,技能教学始终与文化传承紧密相连。课堂上,老师不仅教技法,更讲刀削面的历史——从北魏《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到明清时期街头巷尾的削面声,再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遗的荣光。学员们在揉面时体会“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在削面时感悟“刚柔并济”的智慧,在调味时理解“五味调和”的哲学。正如一位授课老师所言:“我们教的不只是削面,是让学员们接过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让这碗面里的文化,能在他们手中继续飘香。”
考核落幕,而传承之路正长。山西新东方的学员们用全员通过的佳绩证明,当标准化的技能训练遇上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传统技艺便能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未来,这些带着面香与匠心的年轻人,终将让山西刀削面的味道,飘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