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烹饪需要“人文关怀”
新世纪的中国烹饪,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使餐饮市场呈现出持续兴旺的势头。然而在兴旺繁荣的背后,也出现了种种不和谐因素,如出售野生保护动物的现象并未绝迹。有的饭店以低级庸俗的菜名来招徕和误导消费者。酒宴中的铺张浪费愈演愈烈,提倡多年的营养膳食在餐桌上得不到体现,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添加济在初加工和烹饪中仍有使用等等。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深层次上看,缺少“人文关怀”是带来一系列恶果的源头。在当今餐饮市场,一方面“文化”满天飞,一方面又是低俗、野蛮、无知到违背了许多字起码的常识,背离了人的基本要求,不清楚这些杂质,中国烹饪就很难健康发展,餐饮市场就很难走向成熟。

中国烹饪需要“人文关怀”
回顾中国烹饪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我们的前辈们其实比我们做的高明,许多基本的原则和做法都是从人的实际需求出发。如养生和健身的需求摆在很重要的地位,原料的选择、加工也是顺应自然与环境。这种以人为本的原则,构成了传统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艺术的核心。可以说,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注重人文精神的文化,它讲究人对自然的依附和适应,而不是将自然当作对立面。即使在一些形式感较强的菜肴和宴会格局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的合理性。这种精神并不游离于饮食活动之外,而恰恰是与饮食活动融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然而,在饮食业发展的热潮中,我们今天的许多做法都背离了这些原则。新世纪的中国烹饪应该是注重人文和理性的。应该更科学合理、更文明健康、更人性化,从这个要求出发,当前迫切需要在观念上确立以下几点意思。
一是开放意思,中国烹饪历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模式。不应成为限制我们的教育和框框。在当前餐饮业发展中出现对非烹饪要素的过度追求。实际上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误读和曲解。现在有些饭店,一味在环境上不惜投入,但在菜肴制作上没有特色,有的甚至以环境的讲究和奢华来掩盖技艺上的不足。这种偏执于一端不及其余、喧兵夺主的思想,是不利于烹饪健康发展的。
二是生态意思。人类的饮食活动,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食用野生保护动物以及对一些烹饪原料的过度开发,都会带来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再说,从品位的角度考虑,不少野生动物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异味,未必好吃,确立环保意识终也是为了人类自身以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直接地也是深刻地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是科学意识。确立现代的科学意思,不仅是发展中国烹饪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从温饱到小康社会的中国人由于不健康不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的现代病、富贵病日益增多。烹饪界不应对此推波助澜。营养科学进入烹饪领域是时代的呼唤。
四是求实意思。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我们要进一步树立求实意识,减少形式化的东西,寻找饮食的回归。任何内容都体现为一定的形式,但在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有不少与内容无关的形式,己异仕为吃的累赘,变成沉重的负担,中国烹饪只有丢掉这些负担,才能轻装前进。